2024年8月18日,錦州某污水站改造工程發生3死1傷的較大中毒事故,再次敲響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的警鐘。事故調查顯示,作業人員違規進入好氧池且未進行有毒氣體檢測,施救時又缺乏必要防護,最終導致悲劇發生。這起事故凸顯了有毒氣體檢測儀在污水站改造工程中的不可替代性。
在污水站改造工程中,有毒氣體檢測儀的應用必須貫穿作業全過程。首先,在進入有限空間前,應采用泵吸式復合檢測儀進行"三步檢測":第一步在開口處初步篩查,第二步在空間不同深度分層檢測,第三步持續監測確保安全。檢測參數必須包括H?S、CH?、O?等關鍵指標,其中H?S的檢測尤為重要——其濃度在污水池中可能迅速升至致命水平(IDLH濃度為300ppm)。
固定式有毒氣體檢測系統的布設同樣關鍵。應在好氧池、污泥池等高危區域安裝防爆型檢測探頭,形成立體監測網絡。系統需具備三級報警功能:一級預警(如H?S≥10ppm)啟動聲光報警,二級報警(H?S≥20ppm)聯動排風系統,三級報警(H?S≥50ppm)自動鎖定作業區域。錦州事故中若有此類系統,會降低人員進入危險區域的中毒概率。
針對特殊工況還需采取專項措施:老舊管道改造時應使用無線傳輸檢測儀實現遠程監控;雨季作業需增加檢測頻次并校正溫濕度影響;夜間作業必須配備自發光檢測設備。技術選型上,建議優先選擇同時具備H?S、CH?、O?檢測功能,且防護等級達到IP66的儀器。
從工程管理角度看,必須建立"檢測-審批-監護"的閉環流程:檢測數據實時上傳管理平臺,未經安全確認不得簽發作業票,監護人員須持移動檢測儀全程值守。唯有將有毒氣體檢測儀作為安全保障的核心設備,而非形式化的"擺設",才能真正杜絕類似"8·18"事故的再次發生。這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管理責任問題。